高盛集团,哪个证券公司开户好(黑石集团)
- 创业
- 2022-04-13 01:44:54
高盛集团的简介?主要盈利方式?
GoldmanSachs是一家领先的国际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它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在2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1个办事处。同时,高盛集团拥有丰富的区域市场知识和国际化运营能力。2012年,高盛前银行家尼尔莫里森(Neil Morrison)为了赢得州政府的业务,向马萨诸塞州的一名官员进行了政治捐款。9月2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高盛集团试图以1400万美元了结其政治捐款案的指控。高盛的盈利方式主要分为三大板块:投资银行、交易和本金投资、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部门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服务类型的相似性、服务提供方式、服务的客户类别和监管环境等。).实际上,业务板块与组织设置并不完全一致,每个业务板块都可能包含来自多个业务线和部门的贡献。在这三大板块下,高盛可以分为五大业务线:投资银行、交易、本金投资、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五大业务线主要负责投资银行部、固定收益、货币与商品部、权益部、招商银行部、投资管理部以及涉及证券服务的各个部门。高盛的组织架构采用事业部制,管理委员会是最高管理机构。下设六个业务部:投资银行部、固定收益产品部、货币与商品部、权益部、招商银行部、投资管理部。此外,还有全球投资研究部、人力资源部、总裁办、法律、合规与管理部、运营、技术和财务部等几个支持部门。采用高盛事业部和地方总部的矩阵式管理架构,业务条线功能比较强。以投行部为例。该部门有一名首席运营官和一名首席财务官。在美洲、欧洲、除日本以外的亚洲、日本有四个地区分公司,进一步细分为行业、国家、产品。高盛的投行战略和服务模式值得国内券商学习。其投资银行服务,主要集中在并购;a咨询和承销,主要是针对大而优质的客户,它通过专门的客户关系部门——投资银行服务部(IBS)寻找和挖掘商机。除了按照行业划分团队,近年来高盛的一个重要重组活动就是将融资团队并入投行部。高盛的融资团队不仅提供证券承销,还整合了股权、债权和各种融资工具和产品。在高盛的发展过程中,其业务范围已经从传统的承销经纪业务、并购业务扩展到了其他业务。a等业务扩展到信贷、直接投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等领域。高盛将承销、并购业务结合起来。a和融资、风险管理等业务。发展历史:GoldmanSachs是一家跨国银行控股公司集团,连续多年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其业务涵盖: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对象是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有钱人;按照业务区域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美国、亚太地区和欧洲。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投资银行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个阶段,高盛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只有一个上班族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库斯戈德曼每天沿街打折购买商人的本票,然后由最初出售p的商人按面值支付现金
高盛在23个国家设有41个办事处,总部设在纽约,在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和世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设有分支机构。本集团拥有丰富的区域市场知识和国际化运作能力。
高盛集团的存在弱点
1.业务组合过于依赖交易操作,导致利润不稳定。即使是高盛在准备公开发行时所做的最低限度的财务披露,也可以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一些报告甚至显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脆弱。在华尔街最赚钱的并购业务中,高盛一直比主要竞争对手更赚钱。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数量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多赚50%,比摩根多赚30%。但令我们担忧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其竞争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于交易操作。1998年前两个季度,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23%来自美林,28%来自摩根士丹利。2000年,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本的36倍,高于对手的负债率。如果把高盛比作钢铁厂,产能100%就能赚很多钱。产能60%的话就亏大了。这些事实让华尔街人士把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的价格定得低于摩根士丹利和美林,其股票可能会继续以折扣价交易。对高盛交易的依赖在1994年成为一个问题,今天仍然是一个问题。尽管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自1994年以来,该公司的风险管理已经改善了很多,但不可能改善到足以抵御前几个月蔓延到全球市场的动荡。显然,很少有投行能为如此惨淡的市场形势做好准备。与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高盛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反映了不利市场条件的影响。直到今年夏天,高盛的表现非常显著。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制,税款由合伙人缴纳)从14亿增加到30亿。今年前两个季度,收入增长了50%,公司利润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是越来越糟糕了。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中,税前利润比上一季度下降了27%。9月份的情况更糟,有传言称该公司可能亏损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交易的依赖
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目前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目前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目前的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现在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16、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现在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现在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目前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高盛集团简介
高盛是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等业务为一体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它为全球成千上万个重要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有的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 高盛1869年创立于纽约,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之一。 在以合伙人制度经营了一百三十年之后,高盛于1999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高盛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设有分部,并以香港、伦敦、法兰克福及东京等地作为地区总部。 高盛公司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在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移动通信于2000年10月进行了后续股票发售交易(筹资69亿美元)及可转换债券发售交易(筹资6.9亿美元);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以及中兴通讯4亿美元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2005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交通银行22亿美元的海外上市项目以及中国石油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近40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公司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3年完成了10 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案;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案;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20%股权案以及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