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斋,彭记糕点(六味斋加盟费多少)
- 创业
- 2022-08-16 15:43:43
六味斋的介绍
六味斋的历史沿革
六味斋是中国著名的老字号,创立于清朝乾隆三年。六味斋生产的酱肉制品是中国传统食品,名闻三晋,曾作为宫廷贡品在北京享有盛誉。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传至太原。最早的名字叫“福记六味斋酱肘子鸡鸭店”,地址在太原市大大巷27号。后来改名为“六味斋”。当时只有四个员工,营业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1940年,六味斋迁到繁华闹市的桥头街1号(现柳巷134号),人员从4人增加到8人。只是在一个40多平米的破旧木地板上加工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六味斋正式更名为六味斋酱肉店。1959年,六味斋加工部从柳巷迁到半坡街49号10间平房,面积100多平方米,销售部仍在柳巷。1963年,国家出资拆除了六味斋酱肉店原有的木地板,改建为三层楼房,一楼作为专门经销六味斋熟肉制品的店铺。十年浩劫,六味斋被毁,名字一扫“四老”,改为“太原酱肉店”。1973年,加工部迁至新建路47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名优产品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六味斋”的名称也得以恢复。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六味斋于1989年迁至桃园南路116号。90年代,六味斋受当时合资潮的影响,先后与港商、台商合资。于是,六味斋陷入泥潭,濒临破产。这期间,六味斋几经易地。1995年,严出任六味斋主任后,大胆改革,大胆决策,使六味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97年,以太原六味斋酱肉店和六味斋肉制品厂为基础,改制成立了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六味斋走上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道路,重新树立了六味斋在太原市民中的良好形象。让人想起“太原市六味斋杏花村老白汾”这句老话。2002年,六味斋搬迁至长治路476号,即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六味斋占地4万多平方米,具有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优势,拥有食品加工、养殖、商贸、科研开发等多元化产业。生产肉制品、豆制品、速冻食品、主食、杂粮、山西醋六大系列近300个品种,年生产能力1.5万吨。六味斋公司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低温肉制品加工企业,也是山西省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之一。以悠久的骨干企业历史和优质的产品在业内享有盛誉。
六味斋的产品概况
刘寨酱肉起源于北京,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当时一个山东人和一个山西人去北京参加考试,结果在孙山被点名,钱也用得差不多了。于是两人一起做生意,在西单牌楼附近开了一家熟肉店。这家店因为味道好,数量足,越来越红火。一天晚上,两个人一边看着厨子煮肉,一边喝酒聊天。因为生意好,他们高兴,所以喝多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当他们醒来时,肉已经塌在锅里,当他们出锅时,肉软得像泥一样。看着已经变成“汁”的肉汤,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肉汁”涂在肉上,然后拉伸,放在盘子里冷却后再卖。吃了之后,让人觉得肉的味道更鲜美。从此,消息传开,买主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隆。两个店主定下了这种烹肉方法,酱肉由此而来。有一天,刑部的一个大官路过这里,老远就飘来一股肉香,就买了一块。回家吃了之后,觉得它又嫩又熟,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禁大呼“过瘾”。后来酱肘子的名号传到宫里,受到乾隆皇帝的称赞。到了慈禧太后那里,“老佛爷”给了肘子一个“腰牌”,作为进宫的通行证,这样酱肘子就成了皇宫的御膳。从那以后,价值翻了一倍。刘寨酱肉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从诞生至今的26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以手工技艺为主的独特加工方法。六味斋酱肉制品从选材、分割,到加入多种药材和调料,经过卤制、制酱、刷酱制成。装锅时,对层次和顺序有严格要求;烹饪时要把握好猛火和文火的适度,做到“闻、看、摸、听”:闻肉,看肉的颜色,摸肉的硬度,听汤的浓度。因为炒菜时禁止掀锅盖,所以要“听汤”。是卤制酱肉的老汤,滤渣熬制,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和合成制剂。刷酱是六味斋酱肉加工独有的特殊工艺。刷酱是为了保护皮肤,让外观变美,提升口感。刘寨酱肉外观为酱红或红褐色,油皮,红中带紫,香味浓郁。用刀切开后,里面是粉红色的,味道很烂,很好吃。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仅味道鲜美,还因为其特殊的配方使饱和脂肪酸分解。据检测,六味斋酱肉的饱和脂肪酸降低了30%至50%,胆固醇降低了50%以上。经常食用还有保健的功效,真正做到了“药食同源”。据考证,煮肉,六味斋的主人,从来没有得过绝症,或者与绝症有关。由于六味斋产品独特的口感和饮食文化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六味斋酱肉和肘子花被原商务部评为优质产品,享有地方熟肉制品的最高荣誉。六味斋酱肉系列特色: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基础。古人云:“天地之道,和为美”,“天地之美,大于和”。刘寨酱肉制品力求做到处处和谐,“熟而不烂,甜而不浓,咸而不涩,辣而不烈,淡而不瘦,香而不腻,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体现了“以和为美”的中国饮食文化。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