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持种植药材项目,中药材种植项目可行性报告(一年亩收入5万的药材)
- 创业
- 2022-03-28 15:52:46
国家对中药材产业有哪些扶持政策
找到这个看看你是否满意。竹溪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用植物种类齐全,储量巨大。11世纪,获得“中国黄连之乡”的荣誉。近年来,我们立足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生产大镇、大村、大户。目前,全县中药材总面积8.7万亩。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一、竹溪县中药材发展现状。1.历史悠久,影响巨大。中药材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中药材采集、制作和简单栽培。民国初年,常年收购的中药材有70多种,达3000多吨。黄连、天麻、党参等品种影响较大。50年代初,我县被国家行政学院授予“黄连之乡”称号。上世纪70年代,全县有18个中药材生产基地。现有专业药材生产队伍96个,种植药材64个品种,面积3万多亩,产量近千吨。2.种类多,储量大。根据1983年全国资源普查和近几年植物检测普查资料,我县中药材共有1316个品种,分属于180个科,其中植物药1160种,动物药156种,矿物药1种,金钗、红豆杉、杜仲等珍稀药材约15种。厚朴、天麻等道地药材约25种。板蓝根、枣皮、枸杞、绞股蓝等进口药材约30种。约有黄连、木瓜、牛膝、鱼腥草等65种大宗药材。全县药材年储备量2万多吨。3.分布广,覆盖面广。全县各地区均适宜不同品种药材的生长,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南部山区,面积接近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主要由黄连、天麻、鱼腥草、白附子等品种组成;是华中地区第二高的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它主要由金银花、玄参、独活、牛膝等药材组成。东部为低山区,平坝谷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0%,主要有杜仲、木瓜等品种。4.发展基地,拓展市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结构调整,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骨干工程,把资源作为发展中药材的基本目标。在典型引导、示范推广、市场拉动、大户带动的作用下,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热情不断高涨,涌现出一批大镇、大村、大户、大农场。同时,营销上的新突破。首先是建立本地市场。全县立足区位优势,以开放促发展,以加快“中心”药镇建设为契机,搭建市场平台,提升集镇功能,着力打造县城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基地为支撑的中药材市场体系。现已成为湖北、重庆、陕西周边地区成熟的中药材市场。二是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近年来,在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当地医药经营者坚持将国外药品引进国内,并先后与
(2)种植环节技术含量低。一是资源种类多,主导产品少;二是基地规模小,产品批量小;三是科技投入跟不上,生产效益不明显。关键是人才和技术的缺乏。(3)流通中产销渠道不畅。主要问题是市场信息不灵,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产销衔接不巩固,渠道单一,缺乏与国内大市场和受限企业的长期紧密合作。(4)加工环节的主导作用失效。目前,除了盾叶薯蓣由加工企业带动外,道地中药材基本没有加工企业带动,深度开发陷入盲区。(5)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县财政困难,目前对药材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三。竹溪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1.基本思路:坚持走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依托资源,面向市场,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建立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材产业化基地;以盾叶薯蓣梯级开发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组建产业集团;加快杜仲等传统道地中药材生产种植。黄连、天麻,狠抓加工流通,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化。5年内建成三大药材生产基地。一是以枫溪、向坝、桃源为重点,建设面积2万亩的人工黄连种植基地,力争建成年收入3000万元的全省最大的人工黄连种植基地。二是以305省道沿线的县河、中峰、姜家岩、水平、巴龙为重点,建设稳定面积5万亩、年产鲜姜7.5万吨、综合收益4亿元的黄姜生产基地。三是建设板蓝根、丹参、玄参、金银花、天麻、薄荷、鱼腥草、杜仲等道地中药材基地8万亩,年收入1亿元。到2007年,全县中药材人工种植基地15万亩,年产值5.3亿元。2.基本措施:一是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从解决农民思想认识问题入手,通过示范引导,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抓好中药材重点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专业乡镇,努力建设中药材经销商供应基地,从而制约企业的药源基地。二是完善社会化、产业化的管理机制。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的宏观管理,做好引导、协调、组织和调控工作,规范市场运行秩序,营造宽松环境。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套方案、一套队伍、一套实施办法的思路,完善中药材产业化组织形式,加强与大型限制类企业合作,完善贸易和产业。
农一体化经营水平,带动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效益化和规模化。三是构建多元化、民营化的融资体系。立足区位优势,集中把财政资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小额信贷等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实施重点倾斜,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促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四是开辟外向化、现代化的销售渠道。努力培育内外两个市场,构建以丰溪为重点的辐射鄂渝陕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中药材专业集散市场,与国内主要药材市场捆绑协作,着力在中药材销售环节上下功夫,发展订单生产,以销售流通带动药材生产健康发展。五是培植标准化、集团化的产业龙头。有重点的培植示范大户、示范基地、龙头企业,把基地发展与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度开发竹溪的黄姜、黄连等优势资源,发展起点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医药加工企业,提倡和鼓励企业办基地,把基地建设和产品加工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加工体系。
国家对中药种植,中药产业规划的扶持政策
十二五医药规划中就着重提到中药种植及中药产业方面,详情可上网搜下相关规划内容。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国家一定会大力扶持,而且医药方面中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中医药,也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如同仁堂、天士力、阿胶、片仔癀及云南白药等。 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就是中药资源,现在农产品价格高涨,极端天气变化无常,中药资源更是深受影响,随着野生资源的稀少,搞中药种植从长远看非常有前途。 选择品种要注意:1.一定要选有价值、附加值比较高、种植技术有点难度的品种,当然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的去发展品种,如虫草技术到目前还未攻克,没技术的话就不用去浪费时间和金钱了。 2.中药种植是个长期的持续的投入,如果抱着急功近利想快速挣钱的念头那最好不要去弄。3.选择品种的时候要注意,中药讲究地道性,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等来综合考虑,尤其是水,一定要有水,而且水质要看是否合适。 有了品种,而且能种植,接下来就要考虑销售的问题,最好有专门的销售渠道。中药有价就是宝,无价当柴火还嫌麻烦。 所以,种植一般流程就是细致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品种——种植、管理、加工——销售。 一般的模式,自己建立个小基地,进行育种和种植试验,成功了,总结经验再扩大点规模,获得更多经验和种源,然后可以申请国家及地方资金向农民推广,这样才能把规模扩大,实行基地+农户模式较为实用些。 以上为粗浅经验,希望有用
药材种植合作项目有哪些?
中药产业的上游是药材的种植,药材可以分为大宗药材和名贵药材。 摘要适合农村种植的药材品种有:决明子、桔梗、金银花、旱半夏、板蓝根、瓜蒌、防风、人参、黄芩、茯苓。一般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市场行情来选择适宜的药材进行种植,但在种植之前做好市场调查,科学种植管理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决明子决明子耐旱耐涝,适应性很强,没有病虫害,每亩用种量为3-4kg,投资不大,每亩产量为250-300kg,在药材市场上价格稳定在4-5元/kg,畅销于市。二、桔梗1、桔梗具有排痰止咳、排脓的作用,对治疗咳嗽、慢性咽炎等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桔梗的嫩茎叶和根都可供蔬食。2、桔梗盛产于我国的东北部地区,现在在全国,尤其是山东小范围面积种植,近年来桔梗的市场逐渐增高,种植桔梗和种植其他的农作物一样,生长期为1年,每年产量为1000kg以上,扣除成本每亩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三、金银花1、金银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高山、丘陵、平地地区生长,一般在每年春天3-4月栽种,当年少量开花,次年进入盛产期。2、金银花一般亩产量在300-400斤,现在金银花的市场收购价格在80-90元/斤左右,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都不错。四、旱半夏种植旱半夏适宜选择砂质壤土,挑选半阴半阳的环境种植,可以和果树或高杆作物套种,旱半夏怕积水,一般在2-4月播种,8-10月采挖,全生育期为6-7个月,亩产量大约在240-300斤,现在市场收购价大约在40-45元/斤左右。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