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商 > 正文

老子集注(朱子集注)

摘要: 诸子百家有哪些书? 1.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二。儒家:...

诸子百家有哪些书?

1.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二。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惠施、公孙龙、欢团。作品《公孙龙子》六。阴阳家:代表:邹衍无作品七。战略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在《战国策》传播。八。圣人:代表人物《吕氏春秋》由吕不韦男人编。九。农家乐:无十;小说家:没有十一;军事家:孙吴的创始人,并分为军事家、军事形势家、军事阴阳家、军事巧家四大类。春秋末期,军事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和司马举。有孙膑、吴起、廖伟、魏无忌、白起等。在战国时期;在汉初,有张亮和韩信。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336000,336000。

诸子百家有哪些书?

关于《老子》的版本

注释和说明统称为注解《吴子》。汉代以来,解释经典的书籍被命名为传、经、解、学,即现在所知的笔记。唐太宗下诏孔等儒,选五经义疏,广传,谓之义疏,今之交谓之疏。南宋以前,经典都是单行的,直到邵熙,才开始出现合版,合称注疏。(摘自百度百科)这些都是后人解释老子的著作。就像读书笔记,原本只有一本书,后来的版本被别人诠释了(原诠释),可以帮助人们从诠释者的角度理解这本书。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面引用网易博主八卦仙女的一篇博文《尉缭子》。谁解释得最好?给人们一些参考书目,慢慢选择。研究老子历代书目,从先秦到六朝1。李陵:郭店楚简札记:2.马汉墓《老子》帛书(文物出版社出版);3.韩非《将苑》 4。河上工《百战奇略》(四系)5。何上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四辑)00册)7。王璧《十三经注疏》 8。王笔《老子道德经》 (《解老、喻老》册)9。古沈子《老子章句》 10。古沈子010-10 13。顾欢《老子道德经》。匿名《道德真经指归》(随州龙兴关)15。《道藏》(庚本,敦煌)《道德真经注》,010-3000。二、初唐到五代1。陆德明《老子道德经注》 2。郑伟《诸子集成》。富毅《老子微旨例略》 4。颜师古《道德指归论注》 5。程《道德经贴》 6。李融336000。8.京龙《老子节解》 9。开元《道德真经注疏》 10。唐玄宗《道德真经次解》。唐玄宗《六朝写本残卷》。光明《庄子》 13。京福33660。15.王镇《吕氏春秋》。吕喜生《史记》 17。杜光庭《老子音义》 18。强思奇《老子治要》 19。乔讽刺《道德经古木篇》 20。唐人3330。宋朝到元朝1。宋鸾《玄言新记明老部》 2。王安石《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 3。陈景源《道德真经注》 4。吕惠卿《老子道德真经新注》。司马光《道德经碑》 6。苏哲336000。8.邵若愚《御注道德经幢》 9。程菊《御注道德真经》。叶梦得《道德真经疏》 11。石勇《道德经幢》 12。成大娃《道德经碑》 13。元兴宗33660。15.黄茂才《老子意林》 16。寇志才《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 17。吕祖谦《道德真经传》 18。葛长庚360《道德真经广圣义疏》 19。彭明《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20。000 22.李佳某《道德经疏义节》 23。林《唐人写本残卷》 24。龚《道德篇章玄颂》 25。范颖元《老子注》 26。刘记010-30。0-30000 (《道德真经藏室篡微篇》份)29。李荣《道德真经传》 (《道德真经论》册)30。赵志坚《老子解》 31。李道春《道德真经解》0034。刘为勇《道德真经直解》。杜道坚《老子论》 36。游静你《老子解》。玛莎本《道德真经全解》。39.张思成《易老通言》 40。陈《老子略解》 41。吴成《道德真经取善集》 42。林志建《老子解》。何道全《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44。姜

德真经》  2.危大有 《道德真经集义》  3.薛 蕙 《老子集解》  4.张洪阳 《道德经注解》  5.释德清 《老子道德经解》  6.朱得之 《老子通义》  7.王 道 《老子亿》  8.陆长庚 《老子道德经玄览》  9.沈 律 《老子道德经类纂》  10.王 樵 《老子解》  11.李 贽 《老子解》  12.张登云 《老子道德经参补》  13.沈一贯 《老子通》  14.林兆恩 《道德经释略》  15.陈 深 《老子品节》  16.徐学漠 《老子解》  17.王一清 《道德经释辞》  18.彭好古 《道德经评点》  19.归有光 《道德经评点》  20.祝世禄 《老子奇评》  21.陈继典 《老子道德经参补》  22.孙 《老子评注》  23.钟 惺 《老子文归》  24.钟 惺 《老子文归》  25.陶 望 《梅阁望老子解》  26.赵 亮 《老子译注》  27.洪应绍 《道德经篇》  28.龚修默 《老子或问》  29.潘基庆 《道德经解》  30.郭良鞠 《老子道德经斋解》  31.陈仁汤 《老子奇赏》  32.程以宁 《太士道德宝》  33.颐汤畴 《道德经解》  34.吴勉学 《校老子道德经》  35.方宇惠 《南宁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经》 五、清代   1.王夫之 《老子衍》  2.顾如毕、孙承择 《道德经参补注释》  3.张尔鼓 《老子战略》  4.马 马肃 《老子》  5.德 玉 《道德经顺石朱 》  6.传 山 《老子解》  7.宋常星 《道德经讲义》  8.花 尚 《道德经眼》  9.徐永礻右 《道德经集注》  10.郭乾泗 《老子元翼》  11.徐大椿 《道德经注》  12.纪 昀 《老子道德经校订》  13.黄文运 《道德经订注》  14.卢文绍 《老子音义考证》  15.毕 沅 《老子道德经考考异》  16.姚 鼐 《老子章义》  17.郑 环 《老子本义》  18.倪元坦 《道德经参注》  19.纪大奎 《老子约说》  20.任兆麟 《老子述记》  21.吴 鼐 《老子解》  22.潘静观 《道德经妙门约》  23.汪 中 《老子考异》  24.王 昶 《校老子》  25.邓 日亘 《道德经辑注》  26.江有诰 《老子韵读》  27.严可均 《老子唐本考异》  28.洪颐煊 《读老子丛录》  29.清阳子 《道德经注义》  30.王念孙 《老子杂志》(《读书杂志》内)  31.李涵虚 《道德经注释》  32.魏 源 《老子本义》  33.宋翔凤 《老子章义》  34.吴 云 《老子道德经幢残石校记》  35.陈 澧 《老子注》  36.俞桓越 《老子平议》(《诸子平议》)  37.高延第 《老子证义》  38.陶鸿庆 《读老子札冖》  39.易顺鼎 《读老札记》  40.吴汝纶 《点勘老子读本》  41.郭 谐 《老子识小》  42.滕云山 《道德经浅注》  43.严 复 《老子道德经评点》  44.孙诒让 《老子校语》  45.文廷式 《老子校语》  46.陶邵学 《校老子》  47.于 累 《老子校书》  48.邓延桢 《从砚斋笔记》(卷三)  49.徐 鼎 《读老子杂释》(读书杂释本卷十二)  50.易佩绅 《老子解》  六、民国以来   1.刘鼎和 《新解老》  2.张之纯 《评注老子菁华》  3.张其淦 《老子约》  4.故薇元 《道德经达话》  5.区大典 《老子讲义》  6.马其昶 《老子故》  7.田 潜 《篆文老子》  8.杨树达 《老子古义》  9.罗振玉 《老子道德经故事异附补遗》  10.罗振玉 《老子残卷六种》  11.罗振玉 《敦煌本老子义残卷  12.蔡廷干 《老解老》  13.吴承仕 《老子音义辩证》  14.马叙伦 《老子校诂》  15.江希张 《道德经白话解说》  16.徐绍祯 《道德经述义》  17.支伟成 《老子道德经》  18.程辟金 《老子哲学研究和批评》  19.郎擎霄 《老子集解》  20.奚 侗 《老子集解》  21.罗运贤 《老子余谊》  22.曹聚仁 《老子集注》  23.高岳岱 《新式标点老子道德经》  24.陈 柱 《老学八篇》  25.陈 柱 《老子》  26.陈 柱 《老子集训》  27.丁福保 《老子道德经笺注》  28.李继煌 《新解老》  29.王重民 《老子考》  30.钱基博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  31.王 力 《老子研究》  32.陈登氵解 《老子今见》  33.李 翘 《老子古注》  34.高 亨 《老子正诂》  35.孙思日方 《老子政治思想概论》  36.蔡尚思 《老墨哲学人生观》  37.江侠奄 《译老子原始》  38.缪尔舒 《老子新注》  39.胡怀琛 《老子学辨》  40.丁惟鲁 《道德经》  41.胡哲敷 《老庄哲学》  42.汪桂年 《老子通注》  43.钱 穆 《庄老通辨》  44.于省吾 《老子新证》(在《诸子新言》内)  45.何士骥 《古本道德经校刊》  46.余嘉锡 《四库提要老子注辨证》  47.蒋锡昌 《老子校诘》  48.王恩洋 《老子学案》  49.劳 健 《老子古本考》  50.张默生 《老子章句新释》  51.严灵峰 《老子章句新编》  52.严灵峰 《老子众说纠缪》  53.严灵峰 《老庄研究》  54.严灵峰 《老子知见书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内)  55.严灵峰 《无求备斋老子集成》  56.严灵峰 《老子达解》  57.叶玉麟 《白话句解老子道德经》  58.肖天石 《老子哲学阐微》  59.陆世鸿 《老子现代语解》  60.张纯一 《老子通释》  61.许大同 《老子哲学》  62.张起钧 《老子》  63.谭正璧 《老子读本》  64.朱谦之 《老子校释》  65.任继愈 《老子今译》  66.吴 康 《老子哲学》  67.饶宗颐 《老子想尔注校笺》  68.杨兴顺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  69.王寒生 《老子道德经注》  70.何钅监 宗 《老子新绎》  71.梁容岩 《老子的流传与注解》  72.杨柳桥 《老子译话》  73.罗根泽 《老子选注》  74.车 载 《论老子》  75.程兆熊 《老子讲义》  76.徐复观 《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77.李慈铭 《订老子》  78.吴静宇 《老子义疏注》  79.钟应梅 《老子新诠》  80.赵文秀 《老子研究》  81.唐子长 《老子重编》  82.田干吾 《老子》  83.吴常熙熙攘攘 《老子正义》  84.肖纯伯 《老子道德经语释》  85.葛连祥 《老子会通》  86.纪敦诗 《老子正解》  87.封思毅 《老子述解》  88.龚乐群 《老庄异同》  89.王 淮 《老子探义》  90.余培林 《新译老子读本》  91.周绍贤 《老子要义》  92.蔡明田 《老子的政治思想》  93.胡寄窗 《道家的经济思想》  94.童书业 《老子思想研究》  95.钱钟书 《老子王弼注》(在《管锥编》内)  96.金容活 《老子自然哲学中无为之功能》  97.容肇祖 《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98.严灵峰 《老子崇宁王注》  99.严灵峰 《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  100.严一萍 《帛书竹简》  101.郑良树 《竹简帛书论文集》  102.许抗生 《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  103.张松如 《老子校读》  104.复旦大学哲学系 《老子注释》  105.哲学研究编辑部 《老子哲学讨论集》  106.梁启超 《老子哲学》  107.高 明 《帛书老子校正》  108.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  109.胡 适 《老子校》  110.林语堂 《老子的智慧》  111、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价》  112、朱谦之《老子校释》   七、国外学者   1.大田晴轩 《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东条一堂 《老子王注标识》  3.武内义雄 《老子原始》  4.武内义雄 《老子之研究》  5.武内义雄 《译注老子》  6.狩野直喜 《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 《老子》  8.木村英一 《老子之新研究》真乃是车拉船载浩如烟海也。有几人能竟读,精读?而他们之间,许多观点,都在以己是而他非。芸芸众生的我们,以谁是为凭?如果说老子的话可信;【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那么,何来这么多解释?如果诸位皇帝老儿王公大人文墨学者是对的,那么,老子失语了吗?非常感谢水师,将此宝贵的资料传给本版,我是第一次见到,先收藏,待有精力时选读。同时再次提出这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加精高显此贴,因为,学道者,浏览一下这些书目,还是很必要的。九十年代,警官出版社的《道德经通解》,以河上公、王弼为基础。这本书浅而通俗,是读得最久的一本。以前只有这样的书买,那时候没有网络。网络时代,道德经的书就多了。个人比较喜欢黄元吉和任法融的解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上面所列的解释,不过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的解读。俱往矣。而当今的时代仍需要“新的解读”!这里所谓的“新的解读”指的是: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又合乎于当今时代的解读。一人行必有所失,二人行必有所得,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凡,茫茫人海中的一凡夫。原帖由 一凡 于 2008-6-26 19:47 发表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上面所列的解释,不过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的解读。俱往矣。而当今的时代仍需要“新的解读”!这里所谓的“新的解读”指的是: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又合乎于当今时代的解读。是呀。其实,我的解释比他们都好!只是还未成书。草色遥看近却无。原文链接:http://2899239st.blog.163.com/blog/static/81251646200901695715894/

关于《老子》的版本


诸子百家中的“诸子”是指哪些?“百家”是指哪些?

【解释】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简述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诸子百家中的“诸子”是指哪些?“百家”是指哪些?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