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西秦戏曲陈美珍(《大西厢》郭德纲)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2 04:27:20
西秦戏的介绍
西洋歌剧,又称乱弹歌剧,是汉族传统戏剧之一。明代西北的秦腔流入海陆丰,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在清初形成了广东地方戏,是从西方传入的一种秦腔,所以简称“西秦腔”。海丰官话唱法属于换板唱法体系。主唱有主线、西皮黄儿等。主线是它的主声腔,是正宗的曲子;皮黄儿基本上和粤剧、汉剧一样,都是后来吸收过来的。清代海丰举人黄宗道有“西秦梨园最佳”一词。咸丰年间,潮州府重修田元帅庙时,题有二字,有西秦戏参与。潮州在清末就有了西秦歌剧院。民国时期,潮汕仍广泛演出西秦腔,但只有海丰有专业的西秦腔戏班,潮汕的潮州、揭阳、汕头已经消失。至今仅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原名海陆丰)。剧中有1000多个传统剧目,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5月20日,西秦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请问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的区别是什么
正字戏:又名“尹正戏”,因语言用中州官话(闽南话、潮州话称“尹正”或“正字”)而得名,流行于海丰、陆丰、潮汕、闽南及广东台湾等地。它形成于明朝宣德年间,是元明南戏的一个分支,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调为尹正曲和昆曲,配以龙舌兰管弦乐,三弦和竹弦等。昆曲和杂剧主要是笛子和唢呐。表演风格古朴雄壮,尤其擅长表演莲台本剧。武打很出色。白字戏:元末明初左右,从闽南流向粤东,到达海陆丰。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声乐基本上是曲牌结合,辅以小调民歌。因为唱歌曲经常用“阿绮”衬词拉腔,所以又叫“阿绮”。后来吸收了竹马、钱鼓、渔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为了与潮州白字(即今天的潮剧)相区别,任潮称之为“南向白字”。白字戏曲白使用海陆丰方言,在当地农民中特别受欢迎。擅长演绎儿童情怀,在表演节目中载歌载舞,生活气息十足。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海丰、陆丰、潮汕、闽南和台湾地区。西秦腔起源于明代西北,结合当地民间艺术,形成了清初的西秦腔,主要唱腔有筝弦、西皮、黄儿等。秦腔粗犷豪放,浑厚激昂,胜过武侠。传统剧目1000多部,其中有影响的有《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00等。西秦腔保留了古西秦腔,是清代地方戏曲声腔传播与变迁的活证据。
秦腔西秦戏都有哪些特色?
相传清代正月十六,海陆丰一带有西秦戏班演出《打李凤》。有许多人在看这出戏。他们太矮了,唱了半天也不肯散。剧团没办法,只能在正剧前加个短剧《棋盘会》。唱到中午,陈世美家人命令韩琦杀了秦香莲,放了秦香莲。韩琦自杀,秦香莲带着孩子倒在血泊中.又到了玩的时候了。拒绝看戏的人喊:“杀了陈世美!”砖块一起砸向舞台。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跑,不敢在前台露面,慌忙溜到后台。此时,“包公”演唱《斩郑恩》还没有下载。他问:“观众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张看到《包公》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就三三三六零的推他说“快,去前台唱下来。”“包公”:说“你糊涂了!我在宋朝,这不是宋朝的陈世美,而是清朝的陈世美。几百年过去了,怎么能同台演唱?”“哦,在这一点上,我不在乎他是不是同一个朝代!”张接着说:“像陈世美这么大的,谁敢杀?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才能把他捧到屎盆子里,拿老百姓出气,哪怕是一场闹剧。最后,“包公”上台打了陈世美,台下的观众安静了。从此,这个西秦戏班的名气在海陆丰一带极为响亮。西洋歌剧,又称“乱弹戏”,流行于海丰、陆丰、潮汕、闽南和台湾省。明末西秦戏流入海陆丰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清初逐渐与西秦戏渐行渐远,独立出来,形成了西秦戏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据史书记载,秦腔是明代产生于甘肃的戏曲声腔。它位于甘肃龙山以东,即陇东,即陕西省陇县一带。在古代,它属于周琴。南北朝时设陇东郡,后设龙州。由于地处秦国西部,秦国的民风称为“西秦”。可见,从地理位置上看,甘肃腔被称为“西秦腔”是毫无疑问的。吴太初《秦香莲抱琵琶》记载:秦腔,即陇剧,被称为西秦腔。戏曲理论家张庚、戏曲评论家郭汉城认为,远在东南沿海的广东潮汕,至今仍有过去流传下来的西秦方言,并在当地定居下来。后来的西秦腔主调是西秦腔的主调,可能是早期西秦腔的遗留音,比如主线戏《陈州放粮》,《陈州放粮》,《燕兰小谱》,《二度梅》,33000。至于传统的“四传”、“八传”、“四大弓马”、“三十六书”、“七十二小戏”,一般都保留在秦的各种戏曲中。西洋秦腔源于秦腔,传入海陆丰。有两种意见。一种说法是,明朝万历年间,陕西陇右有个刘天宇,他和同时代的戏剧家汤显祖是朋友。刘天宇到广州做官,带了三队西秦戏,途经江西,在粤东、闽南、台北生活。后来扎根海陆丰,结合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与西秦戏渐行渐远,独立出来,形成了现在的西秦戏。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的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后,败军中的一些陕甘艺人留守在海陆丰演出。秦腔在海陆丰扎根后,深受群众喜爱。西秦腔唱腔虽沿袭中州音韵,但歌词朴实通俗,艺人不断学习正字、白字。
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明末清初,广州方言地区及潮汕闽南语地区,都有西秦戏流行。一路从湖南、湖北传入,一路从江西、福建传入,故西秦戏有上、下路之分。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以二方为基本曲调,与陕西的汉调二黄近似;平板接近皮黄戏的四平调;梆子与吹腔相近。故有人认为西秦戏与秦腔、汉调二黄、徽剧均有渊源关系。除正线外,西秦戏的西皮与粤剧梆子相同;二黄接近广东汉剧二黄。伴奏乐器有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大小唢呐、号头等。武戏常用大锣大鼓。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文戏的主要剧目有:“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提纲”等。武戏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封神、隋唐、水浒等演义小说。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回窑》、《斩郑恩》等。武打艺术宗南派武功,长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戏。角色和场面分为“五行十柱”,即打面行分红面、乌面、丑;打头行分正旦、花旦、蓝衫、婆角;网辫行分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旗军行分乌军、红军;音乐行分文畔、武畔。著名演员有曾月初、罗振标等。西秦戏自清代初期在海陆丰形成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加之他们不断学习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如正字戏的三国剧目、昆曲牌子和民间的南派武功等来丰富自己,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清代乾嘉年间,西秦戏竟拥有30多个班子,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扩展到广州、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到了清代后期,广州、汕头一跃而成为对外贸易城市,人口集中,商业发达,新兴的粤剧、潮剧分别纷纷进入省港和汕头,并且各自以为中心,承值官商酬神演出。因此原来流行于潮汕的西秦戏,由于唱、白仍操中州音韵,既古老又拘谨,无能与用方言唱、白的潮剧竞争,便逐渐南退海陆丰;另一面,粤剧也锐意改良,唱、白由官话改为方言,有效地占据了粤语地区,又使西秦戏不得西进而止于惠阳东部的闽南语系地带。当时,由于海陆丰的封建势力仍很稳固,又有足以维持自给的优越自然条件,故西秦戏东、西受阻,集中海陆丰之后,得以偏安一隅,“自耕自食”,少与外界剧种交流,一直保持着固有的古朴风貌。然而,此时正在急剧变化更新的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又不断流入海陆丰,刺激了西秦戏;当地群众也不满足于它那种故步自封的状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加上西秦戏和正字戏、白字戏三个剧种的几十个班子,都挤在海陆丰这块狭长的沿海地带,于是互相竞争,促进了西秦戏的变化。西秦戏在变化中,大大发展与丰富了提纲戏,即纯科白或科白夹唱的剧目。由于提纲戏是用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等击乐伴奏,气派雄壮,既适应了城乡广场的演出,又迎合了群众酬神喜庆崇尚热闹的要求,因此给西秦戏开辟了一条从发展走向繁荣的道路。到了20世纪初,又使西秦戏得以安生和发展。这期间,有一些班子,又冲出海陆丰,闯到潮汕、闽南和广州、香港去。这些班子其中的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和庆台春班,还远涉重洋赴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外埠演出,播下了种子,如吉生、戊生、福婆等,落籍海外,继续从事侨胞业余西秦戏演唱活动,并培养了亚玉、亚苏、亚三、贵金等一批女旦角回国,开创了西秦戏由女人扮女角的历史功绩。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海陆丰暴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海陆丰根据地领导人彭湃深明戏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所以在暴风骤雨般的革命运动中,能很好地争取、团结、教育、改造戏曲艺人,称呼被统治阶级视为“废人”的演员为“善废人”,并与之交朋友。当时西秦戏的演员戴净、玉生、发旦等,都经常被彭湃邀到“得趣书室”共商改良戏曲事宜,至1925年,终于成立了红色“梨园工会”。1927年,在红宫举行的“海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中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全体代表热烈通过了一条“改良戏剧”的决议案。除夕,海丰县苏维埃为欢度夺取政权后的第一个元旦,隆重组织戏剧活动,西秦戏顺泰源班应邀演出了《秦琼倒铜旗》提纲戏,大受欢迎。在历时6年如火如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中,西秦戏和正字戏、白字戏,都得到保护和发展,向来被统治阶级视为“戏仔”,“脚底人”和下九流的艺人,也撑起腰板,开始了做人的权利,投进革命的风暴,充分发挥了他们和戏曲的作用与功能,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西秦戏获得了新生,老一代艺人张汉标、罗宗满、曾月初、陈铭诩、林泳、马富、张木顺、曾炮、林德祥、张德、蔡栗、周世妹、林白妹,以及名演员罗振标、孙俊德、陈伯思、周汉孙、唐托等,都对新中国寄于无限希望与信赖,相继汇集到庆寿年这个唯一的班子。他们团结起来,仿效大革命时期的做法,把班主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改庆寿年戏班为海丰县工人剧团。1956年,海丰文化科正式建立。有效地加强了对剧团的领导和管理,并积极发动与组织老艺人抢救艺术遗产,挖掘、记录、整理了《仁贵回窑》、《重台别》、《刘锡训子》、《宋江杀惜》、《审冯旭》、《斩郑恩》、《棋盘会》、《胡惠乾打擂》、《桂枝写状》、《秦香莲》、《徐棠打李凤》、《崔梓弑齐君》、《救宋王》、《错园耍枪》、《辕门罪子》等七十多个优秀传统剧目上演。同时,对唱腔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和脸谱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提高,使西秦戏枯木逢春,欣欣向荣,别开新面。1979年,海丰县西秦戏重建剧团。1991年和1992年先后参加广东省艺术节和全国“天下第一团”展演,剧目《秦香莲》、《斩郑恩》及演员皆获嘉奖。连年来,七度应邀赴香港演出,传播了乡音,沟通了乡情。与唱片公司多次合作,录制了优秀传统剧目《回窑》、《重台别》、《刘锡训子》、《五台会兄》等16盒磁带,远销重洋。
西秦戏的风格和特色是怎样的?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系明末西秦腔流入海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遂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形成的一种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剧种。设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10个行当;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