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红色家书《信仰的力量》(红色历史故事简短)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4 05:37:48
红色经典书目有哪些
红色书目《红岩》,《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小英雄雨来》和《青春之歌》等。1.小说《红岩》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是一部以描写解放前夕重庆残酷的地下斗争,尤其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它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定性和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陈染等许多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2.《铁道游击队》本片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有这样一个游击队组织,他们在临城-枣庄支线上开始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津浦干线。在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一支由共产党人领导的特种游击队,以打击日伪交通线为目的,与日伪作战。3.《闪闪红星》这是一部长篇儿童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党的孩子”潘冬子与土豪胡汉三英勇斗争,长大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故事。4.《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儿童以掩护革命干部的方式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英勇机智对敌的优秀品质。5.《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小说。它以9月18日至12月9日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以高亢激昂的旋律,成功塑造了20世纪30年代觉醒并成长起来的革命青年林道静的典型形象。
什么叫红色经典、那些属于红色经典.急求
红色解读:这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包含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80年代)用来指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的人们泛化使用,指在毛泽东精神《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作品。红色经典:1。《红岩》 《红岩》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61年12月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和杨益言。1961年12月,正式出版。这本书重印了113次,重印了两次。专辑数量突破1000万。作为红色经典,轰动一时。1957年,作者写了一本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然后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这本小说《红岩》,后来被改编成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2.《红日》 《红日》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故事片,唐执导,张娃、高博、李农主演,于1963年5月1日上映。影片根据吴强同名小说改编,以涟水、土司口、孟良崮三大战役为主线,讲述了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皇军第七十四师的故事。3.《红旗谱》本片人物众多,矛盾复杂。编者以农民和地主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为主线,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了其他阶层的人物及其矛盾,有助于在诸多矛盾和斗争中确立人物形象。4.《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成长命运的优秀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定县等地任教,后在北京做过家教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5.《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是著名的“红色经典”和“英雄史诗”,是杜鹏程在基层创作的,描写了1947年春,在敌人以10倍于我军的绝对优势发动疯狂进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从防守到进攻,西北战场辉煌胜利的故事。赞美无数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赞美许多解放军指战员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风度。
红色经典故事
一、刘的故事呼兰,原名刘福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加入儿童组。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女干部训练班”。学了一个多月,回村后担任村妇女救亡协会书记。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女军官;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调回云洲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保留少量武装队伍作战,大批干部转移到山区。当时刘胡兰也接到了调动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战斗。这位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经成为敌占区的家乡四处奔走,暗中发动群众,配合武装力量对敌作战。云洲溪村反动村长石培怀为阎锡山军送粮食、送情报,成为当地的灾难。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装队成员将他处决。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报复。1947年1月12日,燕军突然袭击云洲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她淡定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给的手帕和万金油盒子——三件珍贵纪念品作为入党誓词交给继母,被气势汹汹的敌人抢走。刘胡兰不为威胁和利诱所动。在被带到铡草机前,他看到几个人被匪军打死。他生气地问:“我怎么会死呢?”匪军叫了声“一样”后,她躺在了刀座上。刘胡兰去世的时候,还不到15岁。指挥全国战局后,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生之伟大,死之光荣!”刘胡兰是中国共产党已知的最年轻的女烈士。她怀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坚定不屈地站在铡草机前,像死人一样死去。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导。
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二、过年的故事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浙南游击根据地遭到敌人数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洪汝兰带领武工队的同志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与敌人周旋,坚持斗争。白天隐藏在深山荒林之中,没有吃、没有喝;晚上摸黑下到平原敌占区,大家也不管水田的水有多脏,伏下身就灌满一肚子,解渴充饥。一次,正是过年的光景,洪汝兰带领同志来到家乡吴小垟附近活动。他的父亲闻讯赶到武工队驻地,对儿子诉说着家乡遭受敌人摧残破坏的情景:“几个月前,敌人派兵包围吴小垟、包垟两个村,想抓可夫(刘英)、龙跃、老海(郑海啸)等省委、浙南特委、平阳县委的领导,结果扑了空。恼羞成怒,烧毁房屋57间,捕去58人,杀害8人,自家11间房子全部烧毁,捕去的乡亲中有7位是自家人……,现在流离失所,东分西散,年都没法过了……”洪汝兰却安慰父亲:“现在中国是富人过年,穷人过关,要想有好年过,就是一条路,团结穷人,坚持斗争,革命成功就好了。”三、王二小的故事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鬼子来了。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四、小卫生员孙大兴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五、雷锋添砖的故事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一想,明天还要出车,这样疼下去可不行,赶快爬了起来,跑到卫生连。 值班医生问了问病情,按了按肚子,给了些药片,嘱咐说: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压一压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别再累着呀!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热烈的劳动场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心里赞叹着: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地,现在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在这里劳动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干劲十足。砌砖的和运砖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扩音器里响着一个尖嗓子姑娘的声音,鼓动得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的。他正要离开这里,忽听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砖的同志大显身手,以惩每小时一千二百块的速度,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运砖的同志加油呀!雷锋回身一看,见运砖的两人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个个干得挺欢,还是供不上砌砖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砖场,操起一辆小车就干起来。他一个推一辆车,装得满满的;上坡时挺费力,几个工人赶来帮助他,有个工人问道:同志,谁叫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们叫我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为了社会主义,干得热火朝天,就不许我来吗?
红色经典指什么
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简单来说,就是指主旋律作品,内容主要以弘扬革命精神为主。例如《红岩》之类的作品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