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邓铿(孙立人)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4 15:55:01
陈炯明为什么要叛变?
陈炯明因政治分歧而叛逃。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护法运动合作,但因政治分歧而分手。陈炯明主张首先在广东搞好民主宪政,模仿美国,建立类似欧美民主国家的联邦政治制度,逐步走向全国和平统一。这种主张在历史上被称为“联省自治”;孙中山不同意陈炯明的主张。他主张“中央集权”,以武力“北伐”统一中国,以自己夺取政权。陈炯明的功绩:辛亥革命光复广东后,陈炯明任广东副省长、代省长。1913年6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巡抚。二次革命时在广东宣布独立,失败后迁居南洋。1916年加入元朝,设立粤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闽粤军总司令,后击败福建巡抚李厚吉,占领福建南部。1920年10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总统后,被任命为陆军部长兼内政部长。经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陈炯明逐渐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成为孙中山倚重的一大革命武装力量。
陈炯明是怎么死的
陈炯明(1878-1933),广东海丰(今汕尾市)人,1978年生。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导人一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通过和平协商统一中国。他们不符合孙中山中央集权、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成为国共两党都不得人心的争议人物。他卸任后退居香港,协助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成为该党首任总理。他在香港病逝,次年葬于广东惠州西湖附近的魏紫山。
陈炯明叛变到底应不应该?
陈炯明(1878 -1933),广东军事将领,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7年帮助孙中山对抗袁世凯。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广东的发展。在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他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其部下不满孙对陈“过河拆桥”的处理,于1922年6月围攻总统府,意图将孙中山驱逐出广东。孙中山逃到永丰船上。第二年,孙买下了陈的部,陈遭到所有忠于孙中山的军队的攻击,被迫离开广州。孙派人刺杀邓铿,嫁祸于陈。1925年,其残余势力被李宗仁等广西军队消灭,逃往香港,创建中国致公党,出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他在香港因病去世。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政绩斐然,作风清廉。孙中山北伐革命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的现实困难而不切实际,遭到反对。它对广东的贡献包括:政治上,实行“联省自治”,使广东成为中国的“模范省”。现代政治机构纷纷建立,比如广州的正式建立就是由它主导的。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有序运行。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精简行政,与民同享。经济上,兴办工业,修建公路,扶持私营企业,使广东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最好的发展。在教育方面,私立学校欣欣向荣,全国第一;发展公共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为省教育局长。在社会上,革除俗风,主要是禁烟赌,使之绝迹,民风优良。陈炯明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陈炯明可以说是一个叱咤风云、备受争议的人物。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陈炯明是一个背叛孙中山的反动军阀,证据之一就是1922年6月16日炮击总统府,迫使孙中山变相逃离上海。但是,时至今日,如果不采取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考察,或者简单地用“乱官贼子”、“犯罪”、“杀主”、“伦理颠倒”等封建罪名作为定论,再去纠正这笔历史旧账,实在于事无补.早年参加同盟会,策划广东独立。辛亥革命后主政广东,致力于把广东建成全国模范省,禁烟赌,改革教育,发展经济,倡导新文化运动,邀请陈独秀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和报刊,推行地方自治,选举县长和县议员。陈炯明与一般军阀不同,他有民主思想,反对军政和政党制度,主张民治。这可能是国民党甚至孙中山都不同意的.孙中山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来领导国民革命。他把国民革命分为三个时期:军政时期、政治训练时期和立宪时期。在他眼里,人民是“无知可怜”的孩子,革命党是保姆。他说:我们建设中华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亿人是我们的皇帝,帝民论由此而来。这四亿皇帝幼稚,不可能亲政。我们革命党不仅用武力扫除了残暴,把皇帝从泥潭中救了出来,保卫和教育了他,而且巩固了中华民国的基础,皇帝和人民没有领土是不会安宁的。(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陈炯明不同意这种说法。他曾批评政治纪律的说法特别不恰当。这是君主制时代的基调,它被用来代替被党员攻击
国民党有什么法宝对未来好?法令阻止人民自治,大大小小的官僚不得不利用政治训练的谬误来阻碍人民统治的实施。(《陈炯明集》第二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陈炯明爱的是联省自治。五四运动后,有学者认为既然南北政府无力统一全国,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自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再实行联合省自治。这样就可以不用武力实现国家统一。联合省自治是最
津津乐道的,就是北美13州经独立战争脱离英国后,经由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历史。这似乎为久经战祸、渴望和平统一的国人提供了另一可行选择。因此,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风靡南方各省,而且迅速波及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省份。 陈炯明对联省自治尤为心驰神往,1921年2月,他在《建设方略》一文中,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然而孙中山成立正式政府和选举总统的主意已定。1921年1月12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复会。孙中山号召国民党人,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凯那样,再发动一次全国性的革命,来推翻北洋政府,他宣称:“北京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国。” 总统选举 对孙中山的主张,陈炯明等人则不以为然: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须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选举总统会,现在广州的旧国会议员才两百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这岂不是自毁法律吗?和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一旦广东成立正式政府,结局只有一个: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什么地方自治,什么建设模范省,统统都变成镜花水月。 孙中山则以为陈炯明的保境息民怀有私心,他的性格,是认准了的目标,便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成败利钝,在所不计,此亦所谓“知难行易”也。陈派的人最终拗不过孙中山。1921年4月7日,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只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架构。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均由大总统“乾纲独断”。 会议采用记名投票,“以示负责”。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一张。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正如陈炯明预料的一样,孙中山当选总统和西征、北伐,仅仅是一件事情的三个环节,它们是紧紧相扣的。 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粤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楔入广西境内,8月初,进驻南宁。 随后,孙中山派邹鲁到广西,敦促陈炯明出师援鄂,并由广东政府接济军费400万元。但陈炯明说,粤桂战争花费巨大,能动用的钱差不多都投进去了。他想尽一切办法,也只能筹到200万元,还要等北伐军出发以后才能付出。双方信使,徒劳往返,无济于事。孙中山亲赴南宁,当面向陈炯明晓以大义。结果陈炯明仍然主张先定省宪,以确立民治的基础;再议国宪,循序渐进地推进统一。他说自己并不反对北伐,只是现在兵疲将惫,囊空如洗,根本不可能远征北方。 10月29日,孙中山在梧州设大本营,一面派汪精卫回广州筹饷,一面躬亲督师,溯江北上,向桂林前进。他愤然表明:“我已立誓不与竞存(陈炯明字)共事。我不杀竞存,竞存必杀我。”(《华字日报》)1922年6月24日)遂有把手枪交给黄大伟,令其刺杀陈炯明之举。(章太炎:《定威将军陈君墓志铭》,载《广州文史资料》第9辑,此事亦经黄大伟本人撰文证实) 邓铿之死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1922年2月3日,孙中山决计取道湖南,进兵北伐。但由于连年被兵,湖南方面无论是当局还是人民久已厌战,所以宣布保境息民,公开拒绝北伐军假道。入湘计划于是告吹。 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会议,决定班师回粤,改道江西北伐。这时广州发生了一件凶案。 3月21日,陈炯明的亲信、负责为北伐军在后方筹划的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公干回省,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两天后身亡。国民党官史一向说邓铿是被陈炯明暗杀的,然而,从目前的史料看,这种说法大可质疑。据罗香林记述:“公知凶手所自来,且身中要害,知不能免,急命司车者驶回省署,告陈公(炯明)暨家人亲友以后事。”(罗香林:《革命先烈邓公仲元传》)《陈炯明叛国史》也说:“邓被刺后,抬入总司令部,曾向大众叹气言曰:‘我知参谋长地位危险,何必自己人杀自己人。’有问凶手为谁者,邓又叹气,谓:‘我认得,真不料他杀我。’” 如果邓铿认得凶手与陈炯明有关,他怎么会在受伤后马上返回省署(陈炯明办公的地方),又命人通知陈炯明呢?后来陈炯明辞职离开广州时,“邓仲元(铿)夫人及邓之介弟闻讯,赶至车站送行,陈与之谈话甚久,语及邓仲元身后时局之状况,相对泣下。”(《申报》1922年4月30日)可见邓的亲属都不认为陈炯明是幕后黑手,陈邓两家还一直保持着通家之好。 密切关注局势发展的驻穗美、英两国领事馆也认为,刺杀邓铿,是孙派国民党人所为。美国副领事在1922年4月4日有一份报告说:“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我从外国情报探得两报告,一说是广西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以警告陈炯明而下毒手。”英国总领事在4月22日也有一份报告说:“国民党谋杀陈炯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邓铿之死,对孙陈间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关系,可以说是致命一击。有一种说法是,陈炯明不愿全力支援孙中山的北伐,孙中山为解兵马粮饷之忧,必欲除之而后快,是以杀陈手下的第一大将,以收杀鸡骇猴之效。(汪荣祖:《邓铿之死真相探索》,载《李敖千秋评论丛书》,1990年2月) 4月9日,孙中山决意变更计划,令在桂各军一律返粤,潜师而行,到了梧州,陈炯明才知道。孙中山让廖仲恺转告陈炯明:一、陈炯明参加北伐,二、筹措500万元的军费。陈炯明无法接受孙的条件,遂被罢黜。 举兵北伐 4月23日下午,孙中山在越秀山总统府召开全体幕僚会议,决定行止。大本营内,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暂缓北伐,先清内患,解决“陈家军”;二是立即转道北伐,避免与陈炯明直接冲突,双方仍留转圜余地。 孙中山赞成第二种意见,“竞存叛迹未彰,在桂粤军数年奋斗,犹欲保存”,因此,他决定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交竞存办理,给以殊恩,当能感奋”。 孙中山急图北伐,与北方形势的发展,不无关系。4月下旬,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与奉、皖军阀一直有秘密接洽,结成三角同盟。孙中山深感这是联合奉、皖军阀,夹击直系的千载良机,必须立即出兵策应,他已无暇顾及解决陈炯明问题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直奉开战,仅及一周,奉军便被吴佩孚击败,狼狈退回关外,南北夹击直系的计划,化为泡影。但南方的北伐,却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了。 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大誓三军,旌麾北指。“出师宗旨,在树立真正之共和,扫除积年政治上之黑暗与罪恶,俾国家统一,民治发达”。然而,当孙中山谋求与奉、皖结盟时,已经把北伐降格为一次普通的军阀战争了。 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由于孙中山曾一再发表政治宣言,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将同时下野。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徐世昌下台后,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终现一线曙光。6月3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可见这个要求在当时是颇得人心的。 炮轰总统府 驻守在广西的粤军,在听到陈炯明下野的消息后,顿时沸反盈天。5月8日,孙中山委任陈炯明的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以示对粤军的信任。然而叶举并不领情,5月20日,他率领六十多营粤军,突然开入省城。 粤军虽然打着迎陈复职的旗号,但内部已经开始分化。一派要求陈炯明马上回省,恢复所有职务,镇摄大局;另一派则不满陈炯明对孙中山的态度过于软弱,希望由叶举来领导粤军,与孙中山彻底决裂,如果陈炯明不同意,就请他出洋,或者继续留在惠州休养。5月31日,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透露了粤军内部的分歧:“现在陈之部曲,亦分两派,一主张陈氏即速回省,则大局立定;一主张陈氏不可造次,俟解决完妥后,始可返省。” 陈炯明则在惠州隐居。各界吁请陈炯明回省的函电,铺天盖地,见诸报端;前往劝驾的使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甚至连陈独秀也到了惠州,劝陈炯明不如加入共产党,领导华南地区的革命。 6月1日,孙中山率领两营警卫,从韶关返回被粤军重重包围的广州。6月2日,孙中山在总统府设宴招待粤军将领,竟没有一个高级军官应邀前来,只来了几个中下级军官。他对那几个小军官说:“告诉你们的长官,不要以为据守白云山,便可胡作非为,我立刻上永丰舰,升火驶入东江射击你们,连你们的根据地也一并铲除!现在东江水涨,永丰炮舰可以直行驶入陈炯明的老巢!” 孙中山一连拍了三封电报,要求陈炯明立即到广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驾。但陈炯明拒绝在这个时候到广州。他说,在省城军队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广州。显然,他不希望被人误解。陈炯明曾经说过,一旦粤军叛孙,则“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他所不愿意看见的。 然而,局势在继续恶化,6月3日,叶举宣布广州戒严,大街通衢,遍布岗哨。6月12日,孙中山邀请广州报界出席茶会。他决心通过报纸,向陈炯明摊牌,他宣布:我下令要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压服他。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讲大话),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但残害六十余营的军人,且惊动全城的居民,不免过于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们终不罢休。我只望报界诸君,主持正义,十天之内,做足工夫,对于陈家军,加以纠正。陈家军若改变态度,即不啻如天之福,万一无效,就不能不执行我海陆军大元帅的职权,制裁他们了。(《申报》1922年6月19日) 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就在这危急关头,“陈炯明在惠州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信大意说孙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胜固好,如其失败,我以陆军部长身份暂将部队调返东江训练,做充分准备,到时仍可收拾残局。陈猛荪持信送到郑仙祠。叶举阅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掷落地上,说陈炯明不知军事,还说:回东江哪里找吃的?叫陈猛荪回报陈炯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彭智芳:《叛孙前后的陈炯明部队》) 叛乱终于发生了。6月16日凌晨,粤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登上军舰,海军宣布和叛军开战。饶是如此,这场叛乱同谋杀还是有点差别,因为叶举等人并不想致孙中山于死地,只想将孙赶出广东,所以他们在开炮前让人打电话给孙透露了消息,让他赶快逃跑。他们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晨报》,1922年6月4日,并参见袁伟时先生相关分析:《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三期,2002年6月29日) 孙中山与陈炯明的政治分歧,几经波澜起伏,最终不得不诉诸武力,以悲剧收场。
东征陈炯明的前因后果。
1925年2~11月,广州革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东江农工群众支持和帮助下,以黄埔军校校军为主力组成东征军,两次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作战。 陈原系广州革命政府陆军部部长,1922年6月背叛孙中山,发动武装叛乱。1923年1月被逐出广州,占据东江地区(今惠州、河源、汕尾、梅州、汕头)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下,勾结湘、赣、闽等邻省军阀和驻粤川、滇、桂军,伺机夺取广州,推翻革命政府。 第一次东征1924年冬,陈炯明乘孙中山应冯玉祥等人邀请北上,建国北伐军主力进驻粤北、赣南,留守广州兵力薄弱之机,将所部改称“救粤军”,自任总司令,以约7万之众分三路进逼广州。1925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决定以留守广州的建国粤、桂、滇军和黄埔军校校军等共约5万人,组成东征联军,任杨希闵为总司令,率师讨陈。兵分三路:以滇军3万余人为左翼军,由石滩攻取五华、兴宁;以桂军6000余人为中路军,由罗冈围攻惠阳、惠州;以粤军和校军、铁甲车队等万余人为右翼军,由广州进取汕头、潮安。2月1日,右翼军由广州出师。左翼军和中路军亦相继出动,但阳奉阴违,暗与陈军勾结妥协。左翼军进至增城、博罗间停止不前,中路军围而不攻,惟右翼军视东征为己任,4日攻克东莞、石龙。14日,开始攻击有陈军4000余人防守的淡水城,至午将城郊守军击溃。次日晨,发动总攻,一举突破,歼陈军千余人。午后又击退从惠州、平山驰援的陈军4000余人。淡水一战为取得东征胜利奠定了基础。21日,在白芒花(今白花)击溃陈军6000余人的阻击,占平山。26日,陈炯明由汕尾逃往香港,所部迅疾向潮汕地区溃退。27日,右翼军占海丰。旋分三路向潮汕地区追击。3月3日,北路粤军一部在鲤湖附近与陈军7000余人遭遇,在当地农民武装支援下,激战数小时,将其击溃。7日,南路占汕头,中路占潮安,陈军残部退往福建。8日,“救粤军”总指挥林虎率万余人由罗经坝经河婆向普宁进攻。右翼军遂决定以校军和粤军第7旅从揭阳、锡场分两路回师两进,迎击林部。13日晨,校军教导第1团和粤军第7旅在棉湖、和顺间与林部主力6000余人遭遇,随即向其发起攻击,攻至和顺后,遭林部反击,第7旅被击退;教导第1团主力及莅临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廖仲恺等人被围,部队数度冲杀,伤亡过半,儿不能支。傍晚,校军教导第2团突破阻击,由鲤湖赶到和顺,加入战斗,直捣林部司令部,至夜歼敌大部,迫使林部全线溃退。右翼军跟踪追击,19日克五华,24日占梅县。林虎率残部退往江西。至此,潮梅汕地区为东征军全部攻占。4月20日,守惠阳、惠州两城的陈军投诚,第一次东征结束。 第二次东征1925年9月,陈炯明军余部共约3.5万人,乘国民党党军和粤军由潮汕地区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复据东江地区,并勾结川军熊克武部(驻连山)和南路八属联军(邓本殷部驻高州),妄图进占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遂决定以国民革命军第1、第4军为基干,与攻鄂军、豫军、赣军等部队共约2.3万人,组成东征军,辖3个纵队。任蒋介石为总指挥、汪精卫为党代表、胡谦为总参谋长、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挥师第二次东征。10月1日东征军由广州出发,沿东江两岸向惠州疾进。13日向惠阳、惠州两城发起攻击,次日傍晚攻克两地,歼守城陈军3000余人,首战告捷,为彻底消灭陈军创造了有利条件。17日,东征军分三路东进:第1纵队为右路军,经稔山向海丰、河婆进攻;第2纵队为中路军,经平山新庵圩分向龙窝、蓝塘进攻;第3纵队为左路军,经石公神圩向河源进攻。22日,右路军攻占海丰;中路军在蓝塘以南之热汤与陈军主力万余人遭遇,战至次日,将其击溃。同日,左路军攻克河源。28日,右路军和中路军一部包围陈军5000余人于华阳东南之塘湖,经激战,将其全歼。至此,陈军已无力抵抗,东征军长驱直入,数日内攻克兴宁,收复潮安、汕头、饶平。随后又分三路追歼逃入闽赣边区之陈军残部,至11月底,陈军除七八千人投奔山东直鲁联军外,其余全部被歼,第二次东征结束。 两次东征取得彻底歼灭陈炯明军的胜利,为统一广东和创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