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十大名楼,中国十大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名单)

摘要: 中国十大名楼? 1.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上。它是根据清代同治塔设计的。黄鹤...

中国十大名楼?

1.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上。它是根据清代同治塔设计的。黄鹤楼有五层,高51.4米。金字塔形的屋顶,层层屋檐,看起来就像一个。号称“天下第一楼”。李白的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岳阳楼岳阳楼矗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邻洞庭湖。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整个建筑高25.35米,四柱三层,飞檐斗笠,纯木结构。它四柱参天,顶檐被牙啄,金碧辉煌,远远望去,宛如一只飞翔的彭坤。宋代范仲淹有《岳阳楼记》。3.王腾馆王腾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岸。是一座千古传诵、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亭子。初唐诗人王波,以“夕阳与寂寞齐飞,秋水同天”名扬天下。雄伟的建筑显示出“格非刘丹,面朝下无地”的气势,丹柱瓦,彩绘飞檐,叠拱,透明门窗。王波友文《滕王阁序》。4.鹳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称鹳楼。因鹳鸟不时栖息其上而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诗以楼写,楼以诗名。一首歌《等鹳雀楼》让它名扬天下。登上鹳楼顶楼,远眺群山巍巍,远眺江面,尽收眼底。5.蓬莱阁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的丫蛋山顶。是由蓬莱阁、天后宫、龙宫、鹿祖殿、三清殿、弥陀寺等六个单元及附属建筑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占地18500平方米。被誉为“人间仙境”,其“八仙过海”的传说和“海市蜃楼”的奇观驰名中外。6.大观楼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它是一座木结构建筑,有三重屋檐和四个金字塔屋顶式的亭子,高三层,宽18米和17米。它因俯瞰西山的滇池和金兰的湖光山色而得名。7.阅江楼阅江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北部,靠近长江。以朱元璋亲笔书写的《阅江楼记》而闻名。该建筑高52米,有七层。朱碧英,檐齿磨空,珠帘披凤,红叶满彩。它们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因其古典皇家风格而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8.天心阁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心,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展馆共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琵琶飞檐、朱亮彩绘建筑、亭台楼阁等与天心公园建筑巧妙融合。遗址占据了市区最高的地形,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墙上,与妙峰山为伴。9.钟鼓楼钟鼓楼位于陕西省Xi市中心。钟鼓楼是砖木结构,是古城Xi安的象征。现在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钟鼓楼。鼓楼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楼之一,以歇山重檐三滴水为建筑形式。10.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由明代兵部退休右侍郎范钦所建。它是中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是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家庭图书馆之一。

中国十大名楼?

中国十大名楼是哪十个?分别在什么地方?

古代十大名楼是什么

十大著名建筑1。黄鹤楼黄鹤楼巍然屹立在湖北省武昌蛇山之巅。原来是辛家开的酒店。临走前,一个道士在墙上画了一只鹤,告诉他,它可以下来跳舞取乐。从此,客人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回来,拿着笛子吹奏,道士爬上黄鹤,直上青天。为了纪念帮助她致富的神仙翁,辛家在原地建了一座楼,取名“黄鹤楼”。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王腾亭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代名人都来这里寻欢作乐,吟诗作赋。还有崔豪的诗《黄鹤楼》:“昔日黄鹤载圣人上天,如今只剩黄鹤台。黄鹤不返人间,白云千年。汉阳的每一棵树都因阳光照射而变得清澈,鹦鹉洲被甜美的青草覆盖。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渐浓,江浪上弥漫着悲伤的薄雾。”一直被认为是很多人都能背诵的佳作。因为这首诗,黄鹤楼成了“文化名楼”。2.岳阳楼岳阳楼矗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它是中国南方三大著名建筑之一。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宋五年(1045),滕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撰《岳 阳楼记》。其中著名的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名扬天下。楼高19米,纯木结构,四柱三层楼,檐盔顶。屋顶由精雕细琢的如意斗拱支撑,曲线流畅,陡峭上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实属罕见。现在的岳阳于1984年重建,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岳阳楼可以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3.王腾亭王腾亭位于江西南昌西北南昌赣江东岸,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王腾馆是一座大型建筑,高九英尺,有三层。王腾馆历经沧桑,历史上共毁建28次,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高57.5米,面积4.7万平方米。模仿歌曲风格,袖手旁观河。“格非刘丹,底下没地”“夕阳与落寞齐飞,秋水都一样。”这是王波赞美王腾馆的名句。正是王波的《滕王阁 序》使其作为文化建筑而闻名。4.大观楼大观楼位于昆明市西南部,滇池北岸,与太华山一水之隔,过去称为“近花圃”。早年因为滇池水位高,宋元时期,大观楼周围仍有海浪翻滚。自明代以来,海口河不断被挖掘,滇池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现在,大观楼地区已经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一座孤岛,但周围依然是一片泽国水乡。大观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九年,巡抚王纪文路过此地。见风景秀丽,视野开阔,大兴土木,挖塘筑堤,栽种花柳,修建大观楼及周边建筑。大观楼以前是二楼。面朝滇池,景色极为辽阔壮观。故取名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5.烟雨楼烟雨楼位于浙江嘉兴南湖中央的小岛上。

岸处的入口是“清晖堂”,建于公元1826—1874年,为皇帝南巡而建。右侧壁间有“烟雨楼”三字石碑,配南北 两厢,各为“菱香水榭”和“孤云移”,出南门西折就是“烟雨楼”。“烟雨楼”三字横额为董必武同志手书,笔力苍劲,登楼可以看到东南岸停着一只中型游船,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纪念船。“烟雨楼”始建于公元940年前后,位置在湖滨,取杜牧诗“烟雨”二字命名,以后屡毁屡建,至宋时已成一方之胜。明末 又毁于火,到公元1584年,嘉兴知府赵瀛,征夫修城河,运土填南湖成湖心岛,第二年在岛上仿旧重建烟雨楼,从此“烟雨楼”就在湖中了。6.镇海楼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广州越秀山上,属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 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气宇非凡,古 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7.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区之南,在南明河中一块称为鳌矶石的巨石上。甲秀楼是贵阳市的一个象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后屡遭兵燹,屡经 修葺或重建。甲秀楼三层高20.7米,台基高2.2米,总高22.9米。底层白色石柱,褐色古式花棂木门窗,额枋饰以清式璇子彩画,绿色琉璃筒瓦厅,镶金 黄琉璃瓦脊和宝顶,古色古香,在朝阳照射下,金碧辉煌,十分壮丽。登楼远眺,鳌矶湾两岸景色,尽收眼底。8.望江楼座落在成都东门外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薛涛一生爱竹,常以 竹子“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后人在园内遍植竹子以示敬意。园内名竹荟萃,有竹150余种,又称“竹子公园”、“锦城竹园”。崇丽 阁和濯锦楼枕江而立,是园里的主要建筑。崇丽阁矗立在锦江岸边,是一座高27.9米的木结构高大建筑,壮丽雄伟,是成都市的标志物。该楼建于清光绪十五 年,共4层,朱柱碧瓦,宝顶鎏金,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一句。古时成都人由水路远行,亲朋好友多在此送行,因此 这里的建筑被称为望江楼,民间沿用至今。9阅江楼南京阅江楼是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 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岳,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 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 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 就是地基。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 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 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楼是什么

紫禁城角楼:一组四个,分布于紫禁城四角,鉴于明永乐年间,造型奇特,式样精美,结构复杂。楼顶为十字交叉大脊歇山式,上披异型黄色琉璃瓦,中座镏金宝顶,屋檐分三层,楼顶共出角28处,窝角16处,层层叠叠,高低错落,金壁辉煌。所用大木均为上等楠木,制作工精,凡一榫一铆、一升一斗,均严丝合缝。其建筑平面为十字曲尺型,计100多平方米,连城台在内高27.5米,其建筑形式在我国古代楼式建筑中极为罕见。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一说黄鹤楼因此得名;一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壁上画鹤,告之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十年后道士复来,取笛吹奏,跨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唐朝诗人崔颢曾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先后到此游乐,吟诗作赋。黄鹤新楼于1984年6月落成,高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 岳阳楼:屹立在岳阳古城之上,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始建于唐,后毁于兵燹,北宋重修扩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为之作<<岳阳楼记>>,文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警句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该楼明崇祯年间又毁于战火而重修。清代以后至今多次进行修缮。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楼顶状如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寻常。 滕王阁:滕王阁坐落在南昌赣江东岸,阁高九丈,共三层,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营建,阁以其封号滕王命名。上元二年(公元653年),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宴客,王勃席间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留下“三王记滕阁”佳话。历史上屡毁屡建达 28 次之多。现在的阁楼建于 1985 年,高达 57.5 米,占地47000 平方米。 鹳鹊楼:又名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为此而作《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光岳楼:位于山东聊城水上古城中心。始建于明初洪武七年(1374年),是用修建城墙的余料建成的,俗称“余木楼”。光岳楼建于砖石砌成的台基之上,楼通高33米,台高9米,占地1238平方米。为仿木结构,四层五间,高24米,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繁褥,飞檐如翼,回廊相通,体现了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风格。楼内有清代历次重修的碑记和题诗石刻20余方,其中有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御诗碑。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楼分5层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筑此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是1928年重修改建。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即今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之名先后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大观楼:在滇池北岸,为三层木结构建筑,形式古雅。登楼凭栏远眺,可欣赏滇池和西山的美景。大观楼所以出名,是因为大门两侧悬挂了一副被誉为“古今第一”的长联,为清代寒士孙冉翁所撰,共180字,颜体楷书,严谨浑厚。上联写滇池风物,四周美景,意象万千。下联写云南历史,岁月烟云,气势磅礴。而且文辞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有力,状物写情,令人叫绝。 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楼高约20米,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比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太白楼: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句。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烟雨楼:烟雨楼始建于五代中,是吴节度史广陵工钱元臻作为登眺之所而筑,取唐代大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意境而取名。以后屡毁屡建,到宋朝时已美名远扬,后毁于大火,到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048年),嘉兴知府赵瀛,征夫修城河,运土填南湖成湖心岛,第二年在岛上依原貌重建。其建筑雄伟壮丽,二层双重檐,高达30余米,底层用大砖石垒成,基础牢固,结构轻举。前檐有董必武手书“烟雨楼”三字横额,笔力苍劲。登楼可看到东南岸停着一只中型游船,这就是中共“一大”的纪念船。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