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香港慈善家排名(第五人格慈善家手电筒放地上)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5 18:11:40
中国慈善家
不管多少,只要有一个人愿意从事慈善事业,那么这个社会就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不是慈善家捐了多少钱。乞丐捐到1元。他是最伟大的慈善家。亿万富翁捐一百。那他就是伪君子,呵呵。
什么是慈善家
不要!笔钱不多!但是有些人以周笔畅的名字或周笔畅的名字来种树!还有人在中秋节以周笔畅的名义送温暖!慈善家不一定要有钱!
中国慈善家李春平简介
李春平,1949年2月生于江苏淮阴(今淮安市),祖籍山西临汾,慈善家。20年来,他每天为各类困难群众捐款7万元,捐款总额超过6.3亿元。因此,他被誉为“百年慈善家第一人”,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荣誉的第一人。2012年9月11日,李春平捐赠26万元建立消防助残基金。1980年,一位60岁的好莱坞女演员遇见了他,并对他一见钟情。后来,李春平以“儿子情人”的身份去了美国。在和这位电影明星生活了将近13年后,这位女演员去世了,并把她所有的财产都给了他。李春平拥有三辆顶级劳斯莱斯轿车,一座仿白金汉宫设计的价值8000万美元的豪宅,在曼哈顿和北京华侨村拥有大量房产,还有好莱坞女演员的妻子留下的梵高和毕加索的四幅珍贵油画。
中国历史上有那些慈善家?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慈善家范蠡。他是春秋末期越国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曾经帮助越王勾践恢复国家进行报复。后来他乘平底船去江湖做生意,改名陶朱公。他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相当多的成功经验。然而,人们有着更高的致富野心,有好几次,他们把企业的巨额资金给了穷人。《史记》称他“19年,发了财,然后和穷人散了,饶了他弟弟”。据说十九年他三次得到女儿的财富,但三次都把钱给了身边的穷朋友和有需要的兄弟。历史上,他被誉为“富而德”的大善人、慈善家。唐、元、明以后的民间慈善家,历史上记载很多,慈善史上著名的慈善家,北宋的大丰和尚都可以推广。他生活在北宋惠宗统治时期,其事迹已被载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史籍。他的主要慈善事业是为人民的利益建造桥梁。北宋惠宗六年(1116年),禅师从福建来到广东潮阳,自筹资金在潮阳修建了和平桥。宣和末、南宋初年,历时12年建成。当地居民心存感激,在桥旁建了一座“德德堂”祭拜他。从此,广东潮汕的慈善事业和慈善团体日益兴盛,这一切都源于这位佛门仁人。东汉光武帝的祖父范仲,在当时堪称慈善家。根据《后汉书》的记录,他曾经借给贫困家庭几百万的贷款,然后把这些人的所有债务契约一个一个的砍了烧了,让借款人非常感动。他家“鱼牧”很多,谁要鱼牧,谁要什么就给什么。两汉时期有很多地方官员和地方慈善家。比如巴荒,宣帝在西汉的时候,在扬州刺史的时候,经常鼓励农村亭台楼阁的小官养鸡养猪,然后施舍给那些穷苦人家。任泉州刺史时,不时“扶寡济困”,做了不少慈善事业。后来,当时社会秩序不错,他达到了“土地让位于银行,路不拾遗”的境界。西汉时,有一位名臣叫信臣,在大兴县兴修水利,“躬劝农民”,行善积德,使县富起来,被百姓尊称为“呼父”。东汉的大臣和地方官员中,也不乏慈善家,如光武帝的名臣玄冰,被皇帝尊为“三独席”,权力很大。但他救死扶伤,从不乱花,“服布衣”,“吃菜补玉”,却把历年的俸禄全部给了穷亲戚和寡家人,以至于死时“自我剥夺”了光武帝的另一位大臣王旦,虽然“家有万贯重担”,却把自己的全部财富都给了穷人,赢得了“善待周济”的美誉。最有趣的是,每当农忙季节到来时,他就带着食物和酒到田里去,奖励那些勤于耕作的人。南北朝时,民间也有慈善家在当地做好事。北魏时,有一个叫陆勇的“好官”。他当魏国太守的时候,天天从家里出黍谷,帮助穷人。另一个好官叫颜,是台州府的太守。在饥荒年,尹青用一千多石小米“扶贫”,拯救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家庭。最值得称道的是隋朝的“大官”公孙毛静。隋文帝年间,有一场反陈之战。在旅途中,许多士兵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毛静要求为这些生病的士兵提供医疗、粥和药品
这期间挣的工资全部用来给病人买药,也用来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结果病人都康复了,当地的不良习惯也从此改变。唐、元、明以后的民间慈善家很多,历史上也有记载,慈善史上著名的慈善家,北宋的大丰和尚都可以提拔。他生活在北宋惠宗统治时期,其事迹已被载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史籍。他的主要慈善事业是为人民的利益建造桥梁。北宋惠宗六年(1116年),禅师从福建来到广东潮阳,自筹资金在潮阳修建了和平桥。宣和末、南宋初历时12年完成。当地居民心存感激,在桥旁建了一座“德德堂”祭拜他。从此,广东潮汕的慈善事业和慈善团体日益兴盛,这一切都源于这位佛门仁人。从清朝到民国,受大丰法师影响的汕头市成为南方最负盛名的慈善机构。在1929年,《祖师纪录碑》由当地人详细记载
这约距今位一千年的慈善大家的生平善事:“宋大峰祖师,闽人,为宣和时高僧……劝喻潮人造桥、修路、施棺、殡殓、救人、赠药、赈灾、恤困等善举,毕生不倦,开化潮人不少……各县遂风起云涌,奉祖师神像,力行善举”。大峰慈善思想还流传海外,在泰国曼谷也建立了大峰祖师庙,成立有关民间慈善机构,在此基础上于上世纪90年代兴办了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可以说,大峰是一位国际性的慈善家。 明末清初,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形成一个高潮。那时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成立地方慈善组织,一方面互相联络感情,反对宦官黑暗统治,集会抨击腐败政治,另一方面对社会实施有效救济,遇寒者给衣,饥者给食,病者施药,死者施棺,有的还筹集经费,给贫困儿童办学。以著名的东林学派主将高攀龙、钱一本、陈幼学、叶茂才等组织的同善会,便是这样的一个民间慈善团体。最初在明神宗万历年间由河南人杨东明在河南虞城始办,后来中心迁至江苏武进,地区扩大到无锡、嘉善等江南许多县区。同善会慈善事业主要内容是向社会宣扬良好的道德风俗,收养生活无着的贫困孝子、节妇和贫老病者,资金由同善会员集体募捐。同善会的慈善活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日本学者夫马进专门著有一本小册子《同善会小史》。在同善会的基础上,清代江南民间慈善事业更大规模发展,据有关史料统计,仅苏州一地,即有各种名目的社会慈善团体一百二十多个,上海地区也有八十多个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有的建起育婴堂,专收弃婴抚养,有的办所谓仁济堂、同仁堂,给穷人免费供给医药。由于有些地方官员的介入,有些慈善组织资金雄厚,史载乾隆年间无和县的一处育婴堂拥有土地一万三千多亩,一次即得到官助银一万二千多两。明清由士大夫筹办的慈善组织,还定期向广大群众讲学,宣传他们的慈善主张。日本学者酒井忠夫专有一部《中国善书的研究》,就专门研究明后期东林派慈善家高攀龙等的慈善文化和慈善学术的。 清朝还有两位慈善家也是应当提出的,一位是陶澍,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陶澍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封疆大吏,他曾任官至两江总督的高位,在慈善事业以主持丰备义仓而知名。道光三年至五年(1823—1825年)时,陶澍任安徽巡抚,恰逢大火灾,他开始考虑建立一座防备灾荒的民间义仓,定名为“丰备义仓”,意思是“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到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已任两任都督,终于和部下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把丰备义仓建成,地址选在江宁、苏州地区。这年年初,林则徐在苏州城里修筑了十间大小仓库,从无锡买粮存放。因为地在今江苏长洲、元和和吴三县,历史上把这座民办公助的救灾仓库命名为“长元吴丰备义仓”,从1835年至1860年二十多年间,这座义仓有效地起着荒年赈灾的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他在边区伊犁又一次自己捐款兴修了龙口渠,为新疆人民谋了福利,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为国为民的慈善事业。清朝晚年,长元吴丰备义仓完全由官民合办转手为当地士绅联办,慈善事业规模越来越大,不仅灾荒赈济粮食,还筹建“协济粥厂”,后来又兼管失业机户的救济。清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还创办一所专收贫困家庭孤苦儿童的“儒孤学堂”。最后又扩建一所解决流亡人口和贫民子弟就业的“贫民习艺所”,相当于现在的技工学校。这样长元吴丰备义仓就成为一所综合性的慈善机构了。 时至19世纪90年代,西方新思潮不断传至我国,一些西方慈善思想也流传到我国学术界,我国传统的慈善事业受到冲击。晚清思想家郑观应在一篇题为《善举》的文章中,列举了西方各国的慈善机构,主张中国也应通过官绅合力,遍设西方式的善堂。我国传统的慈善事业也逐渐转变为近代公益事业。 我国传统的慈善事业与西方世界的慈善思想有共同的地方,即我国古代慈善事业源于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这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外,即近代慈善公益活动,不仅仅限于对鳏宴孤独、贫病残疾之人的救济,更侧重于面向社会大众,使慈善事业不光是消极被动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今天我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政策正在向这方面转变,就像最近在《北京青年报》一篇文章中所述的,要“既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当今中国社会需要,也与世界先进的文化相一致”。这也是目前我国在新的条件下慈善事业的一种新气象吧!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